众所周知,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与现代大工业的本质差别是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程度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效率越来越高。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型农机具的使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的粮食多数是要卖的,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农民思考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增加收益。这些就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势”。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几乎没有农民再自己留种,没有一个农民自己生产农药和化肥,多数农户都雇农机收割,就是我们的农业必然而且已经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的明证。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本质的差别在生产经营方式上,体现在专业化、社会化上。
专业化的分工是以各行业的合作为基础的,由社会化服务支撑的。农业生产自有经费不足,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有些农户明明知道有些先进技术,有利于增产,可由于“差钱”就只能与先进生产力“隔钱”相望。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开春整地时农户资金的压力就越大,风险都压在农户身上。一旦受灾,农户联保也难免损失惨重。
国营农场的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要高很多,整地有统一标准,种子的购入、包衣、浸种、催芽统一提供服务,育秧、插秧、植保防病与施肥的航化作业,直至收割都有专业化的服务。农场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植保、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农情和气象等服务,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户自主经营,每年春天种粮的农户要把土地承包费,种子、化肥、农药费,航化服务费一次交农场,可以包括600元/亩的贷款(五户联保),秋天收割、整地后结账,多退少补。农户自负盈亏,经营责任和风险都在农户身上。
开春种粮融资和秋后卖粮,是粮食主产区农户生产经营的两大主要难题,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就可以分担责任,分散风险,汇聚财力。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产粮多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大,但对GDP的贡献并不显着,对税收、财政收入没有任何贡献。一些产粮大县既承担经济责任又承担政治风险,但多为财政穷县。发展粮食加工生产、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是解决困境的一个方向;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社会化,形成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些环节可望涵养税源,增加地方财力,也是一个方向。
为朝这个方向发展,建议在陆续十一年增产、粮食储备比较充足的好形势下,大胆在适当的粮食主产区试:
(1)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农业的小额农贷产品,简化贷款手续,优化惠农服务。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推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动产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粮食预期收益)”以及国家政策补贴等抵押、质押担保贷款。
(2)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主途径。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非常低。农户参加保险的意愿不强。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帮助保险公司改革管理体系,给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若干有农业特点的政策,形成农业保险网络,建立保险基金,不断增加参保的农户,尽可能地提高保障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3)试点粮食的期货贸易。农户在春天通过期货市场把秋天才能收获的粮食卖出去,提前锁定收益,避免粮食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通过与银行的协定,抵押交易合同,争取由银行开出信用证保障农户购买种子、化肥、油料甚至农机具等农资,以及整地、育秧插秧、航化施肥与防病害、收割等生产资金,通过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地先不花或少花钱,秋后由银行统一结算。不但大大缓解农户开春种粮融资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秋后卖粮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
当然,真正解决农业生产社会化的问题,还要培育完善粮食市场,避免价格垄断,以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落实到粮食生产者身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