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得到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223号提案、十一届四次会议第3536号提案的答复后的一个后续提案。
今年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年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全国人民有共识,但强调抗战是十四年,还是八年,有区别。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称1931-1936年为局部抗战,1937-1945年为全面抗战,有八年抗战的提法。每一个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战斗都是发生在敌我相接的地域,限定为“局部抗战”有弊病。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等均不是着眼于局部,而是从国家、民族大义发声的。1931-1936年间,东北抗联歼灭10.35万日军,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二十九路军的长城抗战(1933)以及察哈尔抗战(1933)等中国人民,包括数万政府军参加、高级将领指挥的大规模抗战,称为十四年抗战的一部分,有利于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总体把握。
强调“局部抗战”,不利于青少年对那段历史的全面理解,不利于青少年对那个历史时期出现、传唱至今仍鼓舞全国人民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的理解,也会伤害到那个历史时期抗日军民的情感。
为此,再次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商历史课标修订组,请专家们进一步考虑对《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改为“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改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开始”。两处仅仅十几个字的修改,一点儿也不违背历史事实,只是强调抗日战争的总体,不再强调前后两个阶段的差别而已。
当年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抗联老战士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他们期盼在有生之年看到教科书中上述修改。如蒙采纳,德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