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省作为农业大省要更好地担负起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尤其要抓住种子这个要害。从加快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的实践看,迫切需要建设东北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必要性
(一)多产粮、产好粮离不开好品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东北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为导向,补齐东北现代化育种体系短板,加快具有东北寒地特色的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收集、保护、鉴定、利用和创新,缩短玉米、大豆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促进解决品质和产量、抗性、农药化肥使用过量的突出矛盾,打破单产增加的瓶颈,持续提升粮食综合产出能力,确保“中国饭碗”里装满更多优质龙江粮,是我省更好担起“压舱石”责任的现实需要。
(二)引人才、留人才离不开好平台。目前,我省种业创新人才外流的主要目的地,是已有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山东(省部共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小麦、玉米、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广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部共建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北(杂交水稻、棉花生物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份。他们在那里有实验创新的平台,有施展才干的舞台。我省是全国粮食输出量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尤其玉米、大豆和水稻等粮食加工的重要基地,发展农业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吸引和留住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竞争力、创新力离不开高科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智慧农业育种平台探索作物优良品种配套高产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建立高通量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平台,加速品种改良和培育进程;重要农艺性状调控理论解析,未来的粮食作物育种是遗传背景的分子设计育种,离不开单一性状和基因功能的深度解析和技术理论创新,遗传机理的解析是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根本,研发维护黑土营养能力的关键技术和使用技术。利用分子育种平台快中子、CRISPR-Cas9等技术,高效创制作物分子辅助育种和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亟需的优异新种质,创制服务于分子育种的NAM群体、MAGIC群体、RIL群体和全基因组导入系遗传群体,根据现有资源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形成具有东北寒地特色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促进种业企业与科研育种单位合作,打造适应市场万变的种业商业化育种平台。同时,利用作物表型技术平台探索作物优良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大高新技术装备和智能产品的使用和融通,满足现代数字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的新要求,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提升我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遗传改良领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二、关于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
(一)用好国家扶持政策。抓住当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国策机遇,争取国家着眼粮食安全长远布局,把政策落到黑龙江,用在解决粮食连续增产后再增产问题的新品种开发上,落实到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资源利用上,支持我省建设东北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支持院校发挥作用。发挥省农科院和东北农业大学作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中坚作用。整合现有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省“头雁”团队、国家“万人计划”科研教学人员、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队伍力量,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每年有8~10个品种被列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种的科研基础,和承担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70余项的设施条件,在已经完成建立东北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可研论证等条件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党政领导关注,业务部门推动和地方政策支持,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的各项工作。
(三)优化整合省内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初期预计总投资1亿元,耕地使用面积近千亩,实验室使用面积1万平方米。除依托院校的人才、设施和平台基础外,在实验基地建设和品种生产实验方面,还需要粮食主产区市地农业部门和农技推广机构的大力支持。以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将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与北大荒集团三家主要单位的优势资源有机的整合利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动力的协作机制,促进行政、科研、推广和应用良性互动、协调运作,确保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创新成果产出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