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土地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省对黑土地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长期以来重用轻养,造成黑土层变薄,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黑土层厚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60-80cm锐减到目前的20-40cm,由此造成粮食减产达10%以上。为了追求高产,化肥农药的过量大量施用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黑土地处于“瘦、硬、薄”等退化状态(杨帆等,2020)。土壤“饿了”需要反哺。一是黑土层变薄。目前我省腐殖质层厚度达到 30 厘米的黑土地仅占总量的40%。二是土壤结构不良。不合理的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结构变差。三是土壤养分失衡。黑土耕层有机质正在以年平均 0.1%的速度下降,微生物总量减少。四是土壤污染严重。化肥农药投入过大、重金属超标、白色污染严重。
二、秸秆肥料化应用推动黑土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市场运作和推动,树立用养结合样板。强化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秸秆肥料化利用和黑土保护,打造典型、树立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扶持社会力量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适度扶持社会力量推进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市场经济杠杆作用,逐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化运营,推动秸秆肥料化与黑土提升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
(二)强化政策配套和舆论宣传,提供实施保障。进一步用好中央、地方秸秆还田作业补贴、秸秆离田利用补贴、秸秆还田离田机具购置补贴、“三年行动计划”、秸秆离田作业补贴、散煤替代补贴六大补贴(助)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把配套扶持政策向“一主两辅”聚焦,深化巩固秸秆肥料化和黑土地保护取得的成果,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和黑土地保护融合发展,不断扩大秸秆还田规模,大力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以秸秆利用区域性补偿制度创设和全域全量利用为重点支撑,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普及秸秆肥料化利用与黑土地力提升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实践指导利用,用示范带动利用。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攻克技术瓶颈。针对不同生态区玉米、水稻秸秆肥料化利用和黑土地保护中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长期定位试验,如:耕法和栽培试验,连(轮)作试验,主要病虫草害监测、肥料效应试验、黑土保护培育等,探索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对黑土地保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解决秸秆肥料化利用和黑土保护培育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堆沤还田中优异腐解菌的研发,秸秆生物炭的轻简化制备,过腹还田肥料的无害处理与施用机具、长期化肥与秸秆还田配合施用等技术创新,在秸秆肥料化与黑土地力提升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进一步优化、熟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模式与机具配套,满足地方对秸秆利用和黑土地保护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农民不仅用得起,还要用得好,用出效益来。
(四)强化技术标准和农作制度,实现可持续。加快制定或修订玉米和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沤制堆肥、秸秆碳化、黑土地力提升等技术规程,规范秸秆肥料化和黑土保护的操作和标准,推进秸秆肥料化、标准化、规模化利用;构建和完善不同生态区“秸秆还田”与“耕作制度”相互适应、融合发展的农作制度体系,推广有利于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秸秆还田模式,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强化综合配套和扶持,推进提档升级。制定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构建中央与地方配套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土地利用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及耕地使用者的义务,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土;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提升秸秆利用产业化水平;加大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政策性补贴;加大规模化养殖补贴力度,在建厂硬件上给予补贴,扩大过腹还田比例;加大扶持合作社托管等模式。推进秸秆肥料化和黑土保护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六)强化典型引领和带动,推动创新工作方式。梳理总结双城区、庆安县2个县区创设秸秆利用区域性补偿制度典型样板经验,在全市推广以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为重点的耕地地力补贴与秸秆利用的挂钩机制,加快推动全市秸秆实现全域全量利用进程;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引导农民自觉保护提升耕地地力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责任挂钩,强化秸秆肥料化利用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的有效衔接,推动黑土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