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地适树是造林工作的基本原则,造林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原则的贯彻。适地适树,通俗地说,就是把树木栽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选用树种的具体化。也就是使树木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生境条件相适应,达到树和地的统一,使其生长健壮,充分发挥其造林功能。
一、适地适树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造林工作的六项基本措施指的是适地适树、良种壮苗、认真种植、合理结构、细致整地和抚育保护。其中适地适树是基础。只有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选择优良健壮苗木、确定合理的群体结构、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才能培育高效优质的森林资源。适地适树原则体现了树种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造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源,如果在树种的选择上错误,其不良后果要几年甚至要十几年才能显现。目前许多地区常见到大片林木生长不良或所谓的“小老树”林,其实大多都是因为没有遵循适地适树造林原则出现的情况。
二、严格遵循适地适树造林的建议
(一)针对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实际,以水定植,灌草为主,乔木为辅的植被建设原则。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天然降水尤为匮乏,遵循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植被建设应以灌木、草本植被为主体,乔木为辅,构建该区人工植被系统。
(二)合理密度,适当稀植。初植密度过大是我国人工造林普遍出现的问题,如,辽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大面积的衰退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初植密度过大,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结果造成樟子松人工林由于水分不足而普遍出现干枯、衰退、死亡现象;在黑龙江杜蒙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同样出现这样的情况,造成林木生长后期大面积干枯死亡。这样情况在东北西部内蒙东部、西北地区也较普遍。原因都与造林初植密度过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以乡土树种为主,构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乡土树种是适应当地生长抗逆性最强的树种,是与当地气候环境经过长期相互适应而保存下来生长良好的树种,是当地树种选择的首选,也是构建当地人工植被系统的主要树种。因此树种选择时,当以乡土树种为主体,同时通过试验引选出或选育出适应当地的新品种,构建健康稳定的人工林体系。如在内蒙东部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嫩江沙地植被建设就应以榆树稀疏草原植被群落为主,以榆树为主体+山杏+锦鸡儿等主要乔灌树种构建该区植被群落。
(四)营造混交林,构建健康稳定的人工植被系统。以防护林为主体的植被恢复或重建工程,以往大面积人工纯林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病虫害大发生或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与不稳定性,采取科学手段营建搭配合理、协同共生的混交林将成为该区植被建设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