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目标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所有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要约束。“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累计接待游客8.4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84亿元,在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同时,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我省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应忽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应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保护生态系统与环境,适时引领产业绿色化、企业生态化转型,培育居民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力助推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一、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碳达峰缺乏政策引导。黑龙江省“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并未对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强度下降提出明确指标要求。部分旅游市场主体对是否运用减排技术、使用新能源、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等,都是基于经济效益考虑,而对生态环境保护未给予足够重视。
(二)文旅消费业态创新创意不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形态均发生改变,高频次、短距离、个性化、可体验已成为主流。我省在绿色环保、公共服务、社会友好等方面仍有待提升,缺乏文化赋能的旅游消费场景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很难实现。
(三)自驾游带来了碳排放量增加。旅游者交通出行更乐于采用自驾方式,较少采用公交、新能源汽车、拼车等低碳交通方式。自驾游的迅速发展确实为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效益,但在双碳目标的视域下,自驾游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碳排放增加问题的日益凸显。
(四)食宿需求导致碳排放量增加。旅游者住宿餐饮消费主要考虑价格、品质、位置、环境等因素,极少考虑是否节能减排。赴黑游客驻留时长的增加,意味着旅游活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供给的增加,尤其是酒店餐饮行业必然会加剧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能源的耗损。
(五)低碳环保旅游宣传力度不强。从传统媒体看,目前机场、车站以及商场的宣传广告,都比较注重景点、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宣传,而极少融入低碳环保内容。而在新媒体宣传方面,也比较注重人文历史、地方特色、餐饮娱乐等方面,极少有低碳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二、对策建议
(一)出台低碳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出台实施国家2030年碳达峰黑龙江文旅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规范和标准,基于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的原则编制低碳文旅发展规划,突出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绿色产业,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扶持,提升市场主体的低碳行为意愿和能力。加快景区低碳改革步伐,将碳排放量作为景区等级评价考核标准。构建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
(二)低碳化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引导旅游者选择便捷度高、运行安全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推动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旅游、生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增加充电桩的布设,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自驾需求。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改善景区能源系统,在景区内部采用徒步、骑车、电动巴士、低碳游船等绿色交通系统强制节能减排。采用先进的零能耗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建设碳中和酒店、低碳酒店与生态康养休闲场所。
(三)不断拓展文旅产业碳中和领域。文旅部门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加快低碳技术在文旅产业的推广应用;建设零碳景区、低碳景区、低碳科普研学基地等示范单位;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旅游场馆智慧化水平和全景在线产品研发能力,引导“互联网体验+消费”新模式,实现文旅资源、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约化管理;开展低碳旅游、碳中和培训等,不断激发文旅产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四)强化绿色低碳文旅产品的创新。生态旅游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已经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主渠道”。应加强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绿色文化休闲体验产品,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冰雪体育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低碳旅游,通过“微旅行”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与创意,从消费源头将供给侧改革与绿色低碳生产关联起来,以绿色供给助推绿色低碳消费增长。
(五)提升旅游者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将我省文旅发展与培养高素质居民进行统筹,把文旅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进行公益宣传,树立文明、健康、安全、绿色的旅游新风尚。依靠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加强低碳旅游的宣传,增强广大居民的思想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将低碳消费、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纳入全省教育体系,使低碳消费意识成为居民的必备素质和修养,为我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行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