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林草局测算,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2684.04 亿元•a-1(相当于2019 年黑龙江省GDP 的93.18%,13612.7亿元),每公顷森林提供的价值平均为6.01 万元•a-1,龙江生态 GDP高达31549.03亿元。丰富的森林生态潜力没有变成生态产品,更谈不上生态资源的资产化以及价值实现,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缺乏转化的机制创新。一方面国有林区改革依然没有内生动力,缺乏资金流入,生态福祉不能实现,依然依靠财政拨款维持;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我省储备林建设重点工程规划储备林建设76万公顷,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为我省提供期限达30年近200亿的国家储备林金融贷款(含宽限期),直到今天这200亿束之高阁,缺乏的还是一种资金与资源对接的创新机制。
一、打造“生态银行”的必要性
(一)是资源资产化的新模式。以森林资源为根本,以存储业务为纽带,借鉴“银行”运营模式,搭建资源运作新平台。通过抵押、购买、合作、租赁、托管等模式,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将林木资源流转收储进入“生态银行”,通过科学抚育、集约经营、发展林下等措施,实施集中储备和规模整治,转化成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资产包。
(二)是盘活资源与资金的桥梁。通过政府出资、社会筹资、项目收益以及育林基金等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撬动200亿国家储备林政策性银行贷款,并协调、带动育林基金等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
(三)是激活自然资源市场主体的新机制。深化国有林区改革,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生态公司、国有林场、成立林业资源运营公司、林木经营合作公司、林木经营托管公司、资产评估机构、融资担保公司等生态银行合作机构,通过引进国际国内有实力的产业投资商,对项目进行高水平包装和运营开发,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整体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建立鲜活的市场主体,也激活了国有林区的内生动力。
二、打造“生态银行”的建议
(一)引入国家储备林金融贷款,构建生态投融资平台,盘活生态资产,弥补国有林融资短板,助推生态资产运营,实现生态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1.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届参与、市场化运的生态资产运营模式。对我省生态资源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以智能巡查代替传统管护模式,提高管护水平和效率。通过构建生态银行经济发展机制,引入资金盘活林业资产,发挥生态银行市场化、社会资本合作化优势,实现林业资源变资产再到资本的转变。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地区碳汇、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木经营等绿色产业与其他经济形式的联动发展。
2.依托“生态银行”融资平台,通过整合碎片化森林资源,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和经营森林生态资源,提升生态资源的资本化运营效率,促进森林生态资源在一二三产业方面融合发展。发挥“生态银行”优势,推动我省国际森林认证(FSC)与中国森林认证(CFCC)双认证,积极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为规模加工企业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提供支持。通过“生态银行”融资平台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变资金的通道,打造龙江生态经济产业链,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形成龙江绿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二)采用“管理运营分离”模式运作生态资产,推动“龙头企业+生态基地”的投资带动作用,精准提升生态服务产品,精准实现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1.通过PPP模式,利用中央和省级项目补助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在投资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同时,利用社会资金积极打造生态基地配套及服务设施建设,对于生态资源丰富及独特地区(包括水源地、河道、林区等),积极开展景观提升、林分修复和珍贵物种等生态资源的生态基地建设。以储备林等生态建设带动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绿色产品、森林生态旅游、冬季生态运动等生态产业发展。通过技术指导、产业扶持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推进林下经济,改善森林结构,推动我省林业产业结构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将生态银行机制引入国有林场,在供给侧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以市场化为导向引领改革,推动国有林场由传统资源保护型林场向集成保护、经营、开发的现代化经营型林场转变。发挥“龙头企业+生态基地”的产业带动作用和市场开发作用,针对于重点区位商品林实行赎买+改培等示范基地的做法,实现林区经济转型升级。
2.应当坚定不移地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的生态资源发展战略,坚持以保护生态资源为核心,补齐短板,深入推进我省林业生产模式向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转变,由利用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向以提供生态服务产品的发展模式转变。通过“生态银行”平台将林业生态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投资、增信推向市场。通过抵押项目所有权、经营权等方式灵活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参与,提高社会各界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助力龙江第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