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黑龙江农垦率先从国外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开启我省先进农机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生产的先河。
一、我省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及不足
我省具备发展先进农机制造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先进农机装备制造也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项目。先进农机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三个主要地区,并吸引部分国际与国内农机企业在这些地区落户并达产。我省作为农业大省,随着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发展、人口城镇化、土地种植规模化等,农业全面机械化必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农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省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全国70%平均水平,耕地面积和土地流转率位于全国前列,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发展先进农机制造产业不仅满足我省及全国对先进农机装备的需求,还可出口俄罗斯、蒙古“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增加外汇收入。
当前,由于我省先进农机制造产业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聚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形成产业集群,与山东潍坊、河北保定等农机制造集聚区相比,存在先进农机制造企业数量少、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同时,长达6个月冬季采暖期,产生额外采暖费用,相应增加企业的制造成本。此外,与农机制造企业配套供应链企业主要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供应链过长导致运输成本与运输时限增加也是制约先进农机制造企业在我省落户的主要原因。
发展先进农机制造业不仅有利于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农业”先进农机装备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竞争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以农机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解决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增加农民收入。
二、关于把我省打造成全国先进农机制造基地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先进农机制造集聚区“2+N”的产业布局。产业布局优化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提高我省先进农机制造业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依托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打造以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为核心的两个重要先进农机制造基地,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优惠政策,重点在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先进农机制造企业进行政策倾斜。二是对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农机产业园区提高配套服务能力。逐步加大园区的道路、管网等硬件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提供园区与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摆渡班车,增加园区生活区的餐饮与休闲娱乐功能等,打造“园区5分钟生活圈”新模式,解决企业员工在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为先进农机制造企业吸引与保留人才创造条件。
(二)建立农机制造主机企业与农机零部件企业“双招双引”招商制度。“双招双引”招商制度是有效解决农机制造主机企业与农机零部件供应企业不配套的重要抓手。一是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三个我省主要先进农机制造基地,采取“双招双引”方式,不仅关注一拖、中联重科等先进农机龙头制造企业,同时聚焦玉柴、潍柴等农机零部件企业,采取“双招双引”一体化招商制度。二是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探索初始阶段可由哈尔滨平房区农机产业园承接,“飞出地”农机企业可享受原有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飞入地”哈尔滨平房区以土地价格入股等多种方式承接产业异地转移。
(三)制定我省先进农机制造企业“成长计划”培育扶持清单。建议由省工信厅牵头,重点围绕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三个主要先进农机制造基地,制定先进农机制造企业“成长计划”培育扶持清单。一是在供给政策方面,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一定额度、吸纳就业人数等指标设立分档奖励政策,通过提供补贴等方式,降低农机制造企业的水、电、气使用成本,特别是针对冬季取暖费,加大补贴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在需求政策方面,对扶持名单内农机制造企业在本省生产、本省销售大型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大马力四驱拖拉机(200马力以上)、打捆机械等列入“新时代省级高效新型农机购置补贴机具产品目录”,在国家农机补贴基础上,提供额外购机补贴,也可采取提供专项作业环节补贴,扶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打造“龙江制造”先进农机制造企业示范工程。先进农机制造企业示范工程有利于塑造“龙江制造”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与品牌价值。一是我省支持先进农机企业制定领先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领航标准”,以高标准塑造品牌,建立品牌培育、促进、评价和推广体系,对获得中国农机行业质量奖的先进农机制造企业,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结合先进农机制造企业经营规模、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社会贡献、增长潜力四个指标确定“龙江制造”先进农机制造企业示范名单。根据“A、B、C、D”四个等级,对企业进行阶梯化分档管理。按照年度享受不同税收减免、融资利率、生产水电气优惠政策,优先参与省内农机相关招标采购项目并额外增加项目评标中的基础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