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乡村人口1505.5万人,占总人口的39.9%,乡村振兴关系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前,我省“龙江文化云”平台运行良好,智慧旅游平台建成使用,“趣龙江”正式上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但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我省乡村的广泛推广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我省部分乡村人口居住分散、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农民信息素养欠缺。二是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重建设、轻服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缺乏针对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乡村的普及率不高、知晓率不足、使用率不够,农民参与度低。三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缺少统一规划、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相应人才资金保障不足。
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我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助力我省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构乡村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发展形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发挥网络宣传的独有优势,帮助广大农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构建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平台,宣传推广并做大做强我省绿色优质农产品等特色品牌,助力我省乡村经济发展。
(二)助力我省乡村人口教育。以数字化培训、数字文化精准帮扶等方式,为我省乡村人口提供“扶志”、“扶智”教育,提高乡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水平,改善乡村文化生态,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助力我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我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传统民族节日和传统技艺等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入贯彻“两座金山银山”理念,以“雪乡”、“北极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文旅品牌为试验点,建设乡村文化旅游的智慧平台,推广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体验消费,促进当地文化产品与文化品牌的产生,推动乡村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营销,促进我省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基础条件建设。 一要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方案,提升乡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加强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二要严格落实中央降低移动流量资费的要求,降低农民的入网门槛,提升互联网的包容性,降低网络资费、手机流量费,让农民能够用得起网络,保证数字技术使用上的普惠均等。三要建立乡村上网服务场所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主动为符合条件的上网服务场所接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使其成为数字文化资源阅览站。四要培养农民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教育放在乡村教育的重要位置,提高农民使用数字媒体的能力。
(二)实施需求导向的精准帮扶策略。以农民的现实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因户制策、一户一策”机制,搭建农民用户需求表达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精准识别农民的文化教育需求,精准预测农民的个性、特征和喜好,总结其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建立精准帮扶的文化、科技信息资源的数据库系统,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数字文化内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其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水平,实现文化帮扶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
(三)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要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使用的友好性,完善界面功能操作的便捷性、科学性和美观性,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农民体验,提高网站的易用性,为农民提供实质性的资源使用帮助。二要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将农民需要的优质文化资源列入乡村教育计划,采取农民喜好的教育形式,为农民提供体验式学习情境,提升教育实效。三要充分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放、互联、共享、便捷的特点,注重打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推送乡村特色数字文化信息,吸引更多农民主动参与,提高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普及性、知晓率、使用率。
(四)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强高位统筹,进行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提供组织和经费等保障。二是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提供标准化服务。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兼具文化内涵、技术水准和创新思维的数字文化人才队伍。四是形成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多元主体合作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体系,拓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融资渠道,保障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投入。五是定期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农民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客观公正评价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过程与质量,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为乡村提供持续、全面、精准的社会服务,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我省乡村的使用效能和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