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资源,具有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黑龙江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全省野生药用植物1120种,省内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980多家,“学、研”基础扎实。中医药事业已成为建设健康龙江、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新兴产业。我省中药材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从规模、效益,发展潜力相比,种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营销手段滞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种植户不同程度存在销售难问题,中药材种植整体效益不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布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药源基地。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结合区域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生态资源条件,构建四个特色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一是大兴安岭高寒中药材产业带,包括呼玛、漠河、塔河、加格达奇、新林、呼中等县(区),重点发展北苍术、沙参、黄芪、黄芩、柴胡、桔梗等种植;二是小兴安岭丘陵中药材产业带,包括黑河、逊克、嘉荫、孙吴、伊春、铁力等市县,重点发展刺五加、平贝、升麻、党参、水飞蓟等种植;三是中西部平原中药材产业带,包括杜尔伯特、安达、泰来、林甸、肇东、泰来、肇源、嫩江、甘南、明水、青冈等县(市),重点发展防风、甘草、板蓝根、苦参、龙胆等种植;四是东部山区半山区中药材产业带,包括五常、尚志、方正、海林、宁安、林口、穆棱、勃利、桦南等县(市),重点发展人参、北五味子、穿地龙、地榆、贯众、紫苏等种植。
二、综合开发,加快建设中药材加工体系。积极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加工大户,推动在GMP认证、新药研发、地产药材精深加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增值转化,实现由原字号销售向生产加工迈进。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中药材的应用领域,扩展加工思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制剂,加速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装备的标准化、系统化、工程化进程。要注重多种功能开发,加快推进药食同源食品,中药功能性食品、天然植物提取物、保健品添加剂等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抓好道地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和传统药物的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中药材精深加工层次。
三、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营造中药材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政府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在制定扶持政策、提供支持、完善服务等方面应提供更多的扶持,特别是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对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倾向性重点扶持。对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大户、种苗繁育基地、符合条件的适用机械、收储加工设施设备方面要给予扶持。二是积极向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贷款融资、技术指导等优惠政策。如国家经贸委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扶贫方面、农业开发项目、科技项目等都有资金投入,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合理安排扶持政策资金,争取省级资金统筹使用。三是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题。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产业发展搭建借贷平台,并降低贷款门槛、扩大贷款对象、增大贷款额度,为产业发展带头人解决发展产业融资难题。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优质企业或医药集团,通过加工业的带动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五是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协调管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努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探索和发展多种符合市场要求的经济合作形式。建立一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促进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组织科研院校、公司、基地和农户,加强中药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把市场前景好的道地药材或通产药材列入重点研究计划,组织专家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确保成熟的技术模式尽快落地。
五、做好市场营销,打造本土品牌。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寒土、黑土、净土优势,宣传原生态、绿色有机、道地药材,把道地品牌打响叫响,从而提升中药材市场占有率和提高药材收益空间。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合作社等强化品牌意识,深入开展中药材品牌提升和质量提升工程,重点培育道地药材品牌,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中药材博览会、洽谈会,提高道地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注重提高基地效益,与中药材种植协同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业态,推进中药材产业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