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效益低。与种植玉米相比,大豆总收益总体低于玉米以2017年为例,种植大豆亩总收益比玉米低143元。
(二)品种多而杂。从调查情况看,大豆种植品种繁多。农民种植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导致形成大豆品种多、乱、杂的局面。部分科研企业对研发的新品种不进行区域性适应就进行推广种植,没有形成适宜当地种植的大豆主栽品种,影响了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冲击大。我省种植的大豆均为非转基因品种,大部分是绿色生态产品,在种植环节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量相对较少,产出的大豆品质较好。但进口大豆多为转基因产品,与国内大豆相比,具有豆粒大、品相好、产量高、出油多、价格低等特点,深受国内加工企业的青睐,严重冲击着国内大豆产业,从而导致我省大豆很难走高端市场进行销售,利润空间严重受限。
(四)产业链条短。大豆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研发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慢,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销售大多以原字号为主,没有形成产、加、销完整产业链条,制约了优质大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抗御市场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五)新技术推广难。由于种植区域分散,大豆栽培新技术很难得到推广,多数地区未实现规范化种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对全省大豆等作物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域特色培育主导品种,逐步形成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趋势,避免产生因无序竞争导致丰产不增收的情况发生。
(二)出台补贴政策支持。当前,国家对玉米、大豆种植户都给予了补贴,但与玉米补贴相比,没有达到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的精准程度,没有充分调动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应对大豆优势产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便更好地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的大豆特色产业。
(三)引导企业参与发展。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应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种植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强大的竞争合力,保障豆农的切身利益,建立稳定长效增收机制。
(四)搭建产品销售平台。充分利用农产品展会、电子商务、绿色食品旗舰店、大型超市等平台,为全省特色农产品搭建产销平台,与更多商家、企业搞好对接合作,签订单,解决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
(五)加强栽培技术指导。围绕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好的大豆品种,如豆浆豆、高油豆、蛋白豆等不同生长特性,进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该领域的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开展大豆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和优质高产栽培方法研究,筛选优质种源,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良种覆盖率。